当时,“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建造工作已经启动,而帝国海军获得的情报是,该级战列舰的设计最高航速为二十五节,仅比同期的战列巡洋舰低两节,而且配备了八门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宣称的,只配备十门十四英寸主炮。显然,“拜仁”级🗘的对手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级,因此帝国海军在制订“拜仁”级的性能指标时,基本上参照了“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性能。

    问题是,有这个必要吗?

    可以说,在基本设计理念上,“伊丽莎🙟🋬🜖白女王”级与“拜仁”级就不一样。前者在一开始就被当做战列巡洋舰的加强版,至少费🀝♘希尔是这么认为的,在设计上也体现了出来,即在保证速度与火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强装甲防护。后者则是作为战列舰的加强版,即在保证了火力😄与防护的基础上,再提高航速。

    很明显,这种本🔹质上的区别,让照搬对手的性能指标变得很没必要。

    当然,二十六节的🍝🉀最高航速,肯定会对战舰的其他🀼性能造成严重影响。

    很快,提尔皮茨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让“拜仁”级的速度达到二十六节,又把排水量控制在二万八千吨以内,并且至少保留八门主炮,防护性🂦👆🆦能甚至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比如侧舷主装甲带只能做到三百一十毫米,装甲隔舱不到三百毫米,炮塔、炮座与司令塔这些关键部位都在三百五十毫米以内。

    这样的防护性能,显然严重不足。

    结果,提尔皮茨推翻了第一份设计书,也🔅因此耽搁了几🐻🅆个月☹🄕。

    第二次设计,“拜仁”级才把重点放在了火力与防护上,准确的说是在保证基本火力配制的前提下,优先考虑防护,然后才是速度。按照这个思路,“拜仁”级配备了四座双联装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炮塔,与“伊丽莎白女王”级持平,主装甲带的最大厚度高达三百三十毫米,而且采用了最先进的表面渗碳装甲钢,实际防护能力比“伊丽莎白女王”级🞓高出了百分之二十。更重要的是,“拜仁”级的主装甲带主要防护区域从舰首的a炮塔一直延伸到了舰尾的z炮塔,覆盖范围占全舰总常的百分之六十。此外,装甲隔舱的厚度增加到了三百一十毫米,炮塔、炮座与司令塔等关键部位的最大🐂装甲厚度达到了三百五十毫米。难能可贵的是,“拜仁”级还是第一种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水平防护的战列舰,其水平装甲的厚度为一百六十毫米。

    可以说,“拜仁”🍝🉀级🇈🖣🔝的防护,在同时期的战列舰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不🛸要说英国的战列舰,即便是同样注重防护的美国战列舰,在装甲🋽🞵😠配制上也没有“拜仁”级这么豪华。

    因为把重点放在了防护🖺🗬上,所以“拜仁”级🛋的设计航速只有二十三节。

    当然,这只是设计时的航速。

    虽然拖延工期,造成“拜仁”级的建造进度严重滞后,但是也带来了一个好处,即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设备。比如,在正式开工建造前,帝国已经能够制造出效率更高的燃油锅炉与功率更大的蒸汽轮机了。结果就是,“拜仁”级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由🀯⛷设计时的五万六千轴马力提高到了七万二千轴马力,最高航速也相应的提高到了二十五节,而且工程师认为能够达到二十六节。

    可以说,只要“拜仁”级能够顺利建成,在各项性能上都能压🇟🙰🍾倒“伊丽莎白女王”级。

    关键就是,这种备受期盼的战舰能否顺利建成,以及能否赶上最关键的时期,参与最关键的战斗💽🗓。

    对此,冯承乾不抱多大希望。

    虽然在他熟知的历史中,英德海军🆈🍥决战在一九一六年,但是历史已经发生改变,帝国海军在一九一四年就取得了两次极🙸为重大的胜利,打破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垄断地位,开辟了更加有利的战场环境。♵

    按🛸照冯承乾估计🔹,🍝🉀最迟到一九一五年下半年,英德海军就将进行总决战。

    关键就是,到这个时候,计划中的四艘“伊丽莎白🀼女王”级都将建成,而追加的第五艘也将在一九一六年初建成。此外,在“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基础上简化🐒而来,即用燃煤锅炉替换燃油锅炉,大幅度降低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从而降低造价的“⚟💮🕏复仇”级战列舰也将在一九一五年陆续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