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月从包里摸出手套戴上,凑近些仔细打量这幅卷轴。

    乔先生望向谢老,见他饶有兴趣的打量弥月,一副等着他发表意见的姿态,忍不住微微皱眉。

    “怎么样?”谢老问他。

    弥月摇摇头,“这个……我不太拿得准。”

    这样的场合,拿不准的意思,就是不看好。谢老和乔先生自然都明白他的意思。不过乔先生觉得他一个小年轻,或许只是个半瓶水。但他见谢老似乎很重视他的看法,这就让他有些不解了。

    “乔先生是书法爱好者,”谢老笑着说:“他就是听说了今晚会有这件东西才来的。”

    摊主冲着乔先生熟了一根大拇指,“一看您就是有学问有眼光的人。我这件东西……”

    弥月是抱着还人情的想法发表意见的,见乔先生颇为意动,便干脆把话说的清楚一些,“这件东西,我不看好。乔先生不妨再看看吧。”

    摊主连忙将炮火对准了弥月,“你这位小兄弟可不能信口开河,我这一件宝贝真是陈大家的墨宝,你看这笔锋、这转折……我说小兄弟,你懂书法吗?”

    乔先生就有些摇摆了,“谢老你看……”

    谢老就冲着弥月点了点头,示意他把话说的清楚一些。

    弥月见他们周围并没有别的客人,就算说了什么,也不至于影响摊主的生意,以至于招来摊主的记恨,便小声说了句,“我书法一般,不过这纸不对。它不是明代的东西,而是清代的。”

    摊主也是一愣。之前他们纠结的都是笔迹的问题,谁也没想到这人会拿纸张来做切入点。

    “这……这怎么不是明代的……”摊主反驳他,“你别瞎说啊。”

    弥月没有理会摊主的态度,指尖在纸张上轻轻拂过,轻声说:“这是镜花笺,清代高丽国进贡的高丽纸。”

    摊主忙说:“这也不能当做依据啊,明代就没有高丽纸了吗?”

    弥月点点头,“我们国家从晋代开始就从邻国接受贡纸了。宋元明清时期都有高丽纸,北宋《负暄野录》里也有记载,说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此中国所无。也就是说,这张纸的成分、制作方法都与我们国家的纸张有所不同。”

    弥月知道这些人当中,就只有一个谢老是行家,他说这些话的时候重点也是看他的反应。见谢老含笑点头,便继续说道:“但同样的东西,不同年代会有不同年代的特色。仿制得再仔细,与真品也是有差距的。”

    他示意乔先生留意纸张的花纹,“明代的高丽纸与清代的高丽纸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我没有看错,这应该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

    乔先生是看不出纸张的区别的,但他见谢老含笑颌首,就知道他是认可这小年轻的说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