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一开始的时候,恭亲王还真的没把这个事情给当一回事儿,他觉得不就是闹闹嘛,就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哪天闹少了?

    可是现在,越演越烈,他觉得这个事儿得刹车了。

    但慈禧什么态度呢?

    慈禧也觉得三年也挺扯淡的,因为现在就已经是1875年的秋天了,而算起来,要是三年就立宪,那不是明年就得立宪了吗?

    对呀,这个算数慈禧老佛爷表示自己还是清楚的,简单呀,一二三嘛。

    这个时间来看,那是根本就来不及呀。

    但是!

    “其心可嘉!”

    慈禧的态度非常的有意思,她没有斥责翁同龢,但也没有松口,三年立宪这个事儿她也是不同意的。

    这个态度就很有意思了,一方面是慈禧要鼓励改革,她不能对支持政治改革的人进行敲打,这样会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那就是慈禧也觉得,这个进程还是得控制住,不能你们说快,咱们就快!

    那么,这事儿,你说控制就能控制的住?

    “我们强烈要求加快立宪进程!”

    “必须加快!只有加快了这个进程!我大清国才能强!”

    “老少爷们们!想要救这大清国,那就必须要尽快的立宪呀!”

    就这个事儿传出来了之后。那马上就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谘议局的人就不用说了,他们马上就跟进,吵吵着要把这个立宪的进程加快加快再加快,而现在,都不光是他们了。只要是有点儿学识的,只要是对这个国家还有那么一丝想法的,都站出来了。

    是呀,我们爱国,希望大清国好,那么,当然就要马上改革的好,因为这个改革不是已经让我们看到好处了吗?

    再之后,那甚至是贩夫走卒他们都出来喊了。反正只要知道这个事儿,那如果不出来表达一下意见,骂骂那些个不支持改革的,那就不够时髦!

    这其中更有年轻的康有为,陈三立,也就是陈宝箴的几个儿子……反正一大堆有见识的年轻人,都投入了这场,要加速政治体制改革的红潮当中。

    那么。这样一件事儿,是怎么出来的呢?

    其实。这个事儿就是地方上的督抚们,也就是那些个地方诸侯,他们撑不住了,大家互相抱团取暖,想办法,最后就想出来了这么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