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如何行事也说的非常正确,很多使者前往他方势力为使,一般都是直接求见,道明来意,成不成就看言语能不能打动对方。

    而真正的聪明人,则会先摸清楚人家的喜好,脾气,以及身边的人,如果言辞无法打动对方,可以试试投其所好或者收买对方身边的人来达成目的。

    至于第三条,如事不成该怎么办,其实有很多种选择,而罗宪的说法则比较激进。

    法正虽然心底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但也不得不佩服罗宪的勇气,荆轲刺秦,有死无声,若是其他人也就罢了,而罗宪却还只是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竟也有如此勇气。

    不过罗宪虽然答的不错,但法正却没打算让罗宪担任主使,不过让罗宪一起前往辽东倒是可以。

    等了大概小半个时辰,宗预秦英二人也陆续交上答卷。

    宗预秦英二人的答卷,篇幅要比罗宪的多的多。

    法正张松二人各拿一份答卷看了起来。

    法正看的是宗预的,而张松看的是秦英的。

    “好,好啊!”法正看着宗预的答卷,连连点头,宗预的答卷,第一,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方向与罗宪的基本相同,只不过内容更加全面,也更加细致。

    至于第三个答案,宗预的回答同样非常简练,只有四个字:此行必成。

    “写得好!”而一旁的张松看着秦英的答卷也在拍案叫绝。

    法正看向张松,张松笑着抚摸着胡须将秦英的答卷递给法正:“来孝直,你看看这个,写的是真好啊!”

    法正见此与张松互换了答卷,看起了秦英的答卷。

    看了一会,法正却不由得摇起头来。

    原来秦英的答卷,三个问题,其答题的侧重点只是关于第一个问题的。多是关于与公孙渊对话的假设,其言辞说的倒是气势磅礴。

    而第二个问题,秦英回答的是直接面见公孙渊,也没有提前打探消息的意思。

    至于第三个问题,秦英的说法是若事不成,也会尽力一试,绝不会坠大汉的声名。

    对于这份答卷,法正是不满意的,虽然其词藻丰富,但却没有多大实质性的作用。在法正看来,其价值还不如罗宪的答案。

    一旁的张松此时探过头来,低声说道:“便以秦英为主使吧?其言辞说的不错,我若是公孙渊,被他这么一说,只怕也要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