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是黎民百姓,就连九边的将士们都忧心忡忡,害怕朝廷发不出军饷,无法养活自己的父母妻儿。就这种状态跟军心之下,拿什麽去应对北方鞑虏的进攻,全面开战无非就是重演京师之围!

    “下官附议。”

    商辂语气沉重的选择赞同,他从来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只要贺平彦等人言之有理,哪怕双方处於不同阵营,依旧会赞同并且配合对方行事。

    家国天下高於个人的恩怨情仇,这才是为官者应该遵守的C行。

    内阁议事出现了一边倒的局势,彷佛此刻沈忆宸无论说出什麽意见,好像都变得不那麽重要。

    但偏偏陈循最後把目光放在了沈忆宸身上,意味深长的问道:“沈中堂,你觉得呢?”

    靖远伯王骥即将要南征,这绝对是一个意外并且劲爆的消息,将彻底改变京师目前的政治格局。陈循不知道沈忆宸动用了什麽方式,说服了王骥愿意率领南征军离开,更不知道他後续拿什麽去支持堪称天文数字的军费。

    但有一点陈循可以确定,那便是沈忆宸行事为常人所不能为!

    “元辅,你前面说了朝廷收到几封关於辽东都司军情的奏章,可否告知下官其中内容?”

    沈忆宸没有在是否承认也先大汗身份上给出回答,相反问起了关於辽东都司目前的形式。明朝很多官员受限於王道教化的思想枷锁,以及中庸之道思维约束,判断事务的时候总是下意识求稳。

    这导致很多存在冒险主义的事务,变成了由武将勳戚主导,乃至於太监去领衔。

    现在阉党崩盘,勳戚势弱,朝中几乎听不到激进乃至於反对意见。单凭目前的信息量,沈忆宸很难做出对局势的判断,哪怕站出来反对也显得言辞空洞,最终毫无效果。

    他必须得彻底弄清楚目前辽东都司情况,才能晓之以理去说服众人。

    “辽东都司总兵曹义发来奏章,早前派出了三万兵马驰援鞑靼部,还没有赶到鞑靼大营就已经被瓦刺部攻陷,双方交手後边战边撤,一直退到了靖远堡才各自收兵。”

    “另外一封是山海卫紧急军情,兀良哈三卫突袭辽东都司平川营堡,正朝着广宁前屯卫进军,恐有分割辽东都司的风险。”

    明朝的辽东都司并不像後世的辽宁省那样,渤海湾左岸有着朝yAn市、Ga0新市等地扩展战略纵深。仅在山海关後沿着现在了葫芦岛市、锦州市海岸线,在一条狭长的地带中设立了十几个卫所,刚好包围整个辽东湾范围。

    这种狭长的军事地带,很类似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汉唐就是河西走廊被切断,导致了西域一大片国土沦陷千年,直至清朝才故土新归。

    要是广宁前屯卫被攻陷,那麽整个辽东都司与大明的联系就从山海关被斩断,成为一片飞地。想要驰援或者运输物资,要麽重新夺回来要麽就走海路,很明显难度将大增。

    沈忆宸之前跟户部尚书金濂交谈,以及找大公子朱仪商议,目标早就打在了兀良哈三卫身上。

    只是讨伐这种东西,很多时候得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否则内不能说服文武百官,外会让藩邦属国恐慌,担心下一个被大明吞并的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