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妧恭敬地接过,小心翼翼地套在杨婵颈间,笑问:“好不好看?”

    杨婵不说话,两眼亮晶晶地发着光。

    张夫人也让丫鬟取来了她的见面礼,是三只刻着事事如意、流云百福等不同图案的玉佩。

    有了适才的经验,杨姮毫无心理负担地收下了。

    张夫人又把先前见到的两位女孩引见给她们,却原来那位张二姑娘叫做张珮,今年也是十三岁,比杨姮大两个月,楚映则比杨妧小两个月,是十二岁。

    四人厮见过,张夫人道:“表嫂和侄女长途奔波,连衣服都不曾换,先回去稍事休息,以后有得是机会契阔。”

    秦老夫人笑着点头,“都怪我,家里难得这么热闹,说起来就没完没了,都忘了她们坐了七天马车,正是困乏的时候……荔枝和红枣带客人去歇着。”指了一个穿淡青色杭绸比甲,杏眼桃腮的丫鬟道:“她叫荔枝,你们屋里有什么短的缺的,尽管打发人跟她要,都是自家人,别忍着自己受委屈。”

    赵氏道:“多谢姨母和……弟妹,以后少不了麻烦你们。”

    几人出了瑞萱堂往西约莫盏茶工夫,眼前出现一面镜湖。

    湖边杨柳婆娑,湖面荷叶田田,湖心有座八角亭以竹桥与岸边相连。

    荔枝不太爱说话,那位穿桃红杭绸比甲的红枣却极善谈,指着亭子道:“这叫望荷亭,东面那处红瓦屋顶的院子是大姑娘的住处,叫清韵阁,旁边竹林后面是竹香苑,二表姑娘住着。”

    杨妧放眼望去,只见蓝天白云下,红瓦映着绿树,甚是清雅。

    沿着石子甬道往北走不多远,便见一座两进三开间的院落,白墙青瓦,墙头爬几丛蔷薇枝。

    门前廊檐下挂一块蓝底漆面牌匾,上面写着三个描金大字“丛桂轩”。

    红枣笑道:“太太的住处到了。”

    杨姮奇怪地问:“我跟娘不住一起?”

    红枣指着五丈开外,门前种着梅树的另一处院落,“二姑娘住疏影楼,原是夫人想着太太在京都恐有旧识,免不了走动往来,二姑娘以后也会结识朋友,两处住着更为便宜。二姑娘若不喜欢,回头我禀过夫人……”

    “夫人想得很周到,这样安排就极好,”赵氏笑着打断红枣的话,对杨姮道:“客随主便,不过几步路,离得又不远。”

    杨姮忙应好,“那我先到娘这里瞧瞧。”

    红枣陪赵氏走进丛桂轩,荔枝则引着杨妧转而向南,再往西走过一座石桥,便见五六株黄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