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伯一个人硬是跑了两趟。

    至于长江,也不过是起到一个辅佐作用,因为他背肉时,必须得有人跟着他。若不然猪肉半途被人背走了,郭去和老爷子,上哪里去哭都不知道。

    保险起见,长江只背了一头猪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九十来斤。

    被老百姓养大的猪,少于三百五十斤,都算是少的了,而且那家的养猪的会很不好意思,因为别人会觉得此人舍不得粮食,若不是,那猪怎么这么轻?

    言归正传,从郭去大伯把猪肉背到街上后,老爷子也刚去其他屠夫哪里打探单价回来,郭去想了想,决定以上一场的价格贩卖。

    看周围的人多了起来,他吆喝了一声。喊出来的话中,充分表明了猪的是刚杀的,新鲜。

    至于猪肉好不好,这年代的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来。

    打个比方说,一胎生的两只猪,一只按老百姓的方式养;另一只用臊水,也就是那些饭馆里剩下的剩菜剩饭养,这两只猪是非常不一样的。

    虽然都是猪,但臊水养的猪看起来是白晃晃的,一点都不红润。

    而用猪草和粮食养大的猪,猪肉虽然也白,但白中带着红润,看起来都让人舒服。

    而且臊水养的猪,其肉质太粘了,就算煮熟了,吃起来还有有心无力,因为嚼不碎。

    这些买猪肉的老百姓,自家每年都要养猪,都要卖猪,都要杀过年猪,对猪肉好不好的判断,那自然是深有体会的。

    所以,郭去的吆喝中,只凸出了猪肉的新鲜,然后要买的人,他们自己会过来看肉质。

    有意卖猪肉的人,一般都会四处看看,问问价格,再比较猪肉的肉质,自然心中有数了。

    所以尽管很多人上来看了看,又问了问价格就走了,但郭去是并不担心的,因为他定的价格,是上一场的价格。

    意思就是他的猪肉价格比其他人便宜,同时他也不担心那些屠夫来找他,因为他只卖这一次,这次过后就不卖了。

    就算那些屠夫生气,认为他破坏了行情,他也不怕,因为此时谁也忙的走不开。

    时间缓缓而过,案板上的猪肉也在快速的减少。

    等到下午三点左右,猪肉就只剩下二十来斤了,而家里面也有三十来斤,这些肉是不打算卖的,因为自己家里的猪油也不够了。

    收摊后,郭去去给他大伯买了一包小康烟,回到家又给他提了十斤猪肉过去,以感谢他这一下午毫不停息的割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