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侯赛因认定,那是一支担任佯攻的部队,而且是沙乌地皇家陆军的部队,联军的主力在巴格x南面。

    理由也很简单,从西边突击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后勤保障的难度极大。

    依靠一条几十年都没修缮的沙漠公路,根本无法支持大军团作战。

    再说,除了沙乌地皇家陆军,哪支军队会在突击的时候,用平板拖车运送坦克?

    此外,侯赛因的靠山是迢曼帝国,而在八年的两伊战争当中,纽兰共和国一直在支持波伊国。

    要是没有纽兰共和国的支持,波伊国早已战败,至少会丢掉至关重要的低地省。

    哪怕球大战已经爆发,侯赛因也未必愿意相信曾经的夙敌。

    正是如此,在当天晚上,也就是第5集团军确认联军主力已经渡过幼发拉底河之后,侯赛因把担任战略预备队的一支共和国卫队的装甲师派了过去,准确的说是派往迪瓦尼耶,用来支持第5集团军发起反击。

    只是,侯赛因确实是高估了第17集团军。

    虽然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在10月1日与2日分别渡河,只不过,这2支部队都没北上,而是在巩固滩头阵地之后,径直朝希纳菲耶杀去,摆出了前去攻占幼发拉底河大桥的架势。

    此外,在2日下午,第172装甲旅也开始渡河。

    这下,伊拉克军队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了。

    在只有一个共和国卫队装甲师的情况之下,第5集团军只能在一个方向上发起反击,要么夺回塞马沃北面的桥头堡,要么守住希纳菲耶的大桥。凭一个装甲师的兵力,不可能两头都照顾到。

    显然,从当时的局面看,伊拉克军队应该放弃希纳菲耶。

    这样,首先就能集中兵力反击塞马沃北面的桥头堡,阻止第17装甲师的作战部队继续渡河,并围绕桥头堡打一场会战。

    其次,希纳菲耶根本守不住!

    就算没有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从后方包抄,南岸的佯攻部队到达之后,伊拉克军队也会放弃这座城镇,以及在城镇西南方向的幼发拉底河大桥,根本不存在死守希纳菲耶的可能性。

    再说,这座大桥没有多大的价值。

    随着联军北上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开始,所有部署在迪瓦尼耶南面的作战部队都开始向北回撤。

    可见,不管侯赛因是否愿意,都只能放弃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