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或莫扎特远没有贝多芬留给我们的印象深刻,从小大家都听过贝多芬耳聋的故事,记忆深刻。’

      读到这里李安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那篇课文,那是他第一次知道有一首非常美妙的音乐叫月光曲,作者是一个耳聋的外国人,叫贝多芬。

      通篇看完,李安已经明确了傅天鸣的新想法。

      他非常满意,满意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的A计划。

      傅天鸣将两人的部分对话作为曲目单简介内容,期间插入严谨的曲目介绍和作曲家的生平。

      还有关于演奏者的人物介绍。

      到底是文字工作者。

      看着傅天鸣笔下的自己,李安心里感触满满,就像在看一个接地气的励志故事。

      但摘除掉个段落的诗意描摹,剩下的确实是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官方认证,没有弄虚夸大。

      傅天鸣无疑用一份节目介绍单从两个角度在向观众介绍着谁是贝多芬,谁的音乐会,以及一场怎么样的音乐会。

      最后的升华段落里,傅天鸣选择了方案A中的开场白。

      ‘我并不想引用过多的贝多芬的音乐,或是过分模仿他的风格,而是想在他的音乐材料中找寻到当代华国年轻人的表达。我想这是华国人对于贝多芬的理解,他不是一位孤立的西方作曲个体,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李安

      这段话可以说是两个人这两天讨论下来的全部内容,对这场音乐会的高度总结。

      其中有李安的话,也有傅天鸣的话。

      只是傅天鸣选择最后选择了用李安的名字来署名。

      这家伙。

      李安摇摇头,把“我”改成了我们,把署名改成了“傅天鸣X李安”

      接着把修改过的文档又发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