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发射的任务,往往需要进行多次计算,每次计算都要好几个小时,一天24小时不断进行计算,也有个上限。

    这个上限非常低,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射需求。经过一年多的优化,总算是把发射次数从一天一次提高到了一天3次!

    尴尬的局面出现了,「深空航天」这边限制发射次数的不再是火箭或者是场地的问题,而是算力。

    火箭发动机可以重复使用,每台发动机可重复使用次数已经接近百次大关;使用的燃料是廉价无比的液氧和甲烷,液氧点解水便可以获得。

    甲烷,呃,这玩意不就是天然气吗?供应全国十几亿人口烧菜都够了,在西南部地区会缺?

    至于其他的零部件,就更不可能缺了,不锈钢外壳、全自动化焊接工厂、流水线作业……现在的可回收火箭,在海量发射任务的逼迫下,已经被「深空航天」玩成了老头乐。

    满产能的情况下,一天生产几十枚火箭都是小意思,赶一赶,日产上百枚火箭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造出来的大量火箭都堆在仓库里,也幸亏主体结构采用的不锈钢,堆那里都不会生锈,放个一年半载再拉出来洗一洗还是能用的。

    什么是大工业化生产,这就是!

    只要需求量够大,什么东西都可以给你搞得烂大街!

    火箭生产部门抱怨得最多的是生产出来的火箭销不出去,每天2-3枚火箭的消耗速度,鬼知道要发射到哪个猴年马月去。

    每次生产线启动一个礼拜,都需要休息好几个月,那叫一个憋屈啊!

    这次设备设计完成之后,算力的瓶颈已经不复存在。「深空航天」的负责人郭凡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算力已经不是问题,能不能来一次齐射?

    「深空航天」发射基地经过几轮大规模的扩建,发射台已经达到30个之多,每次都只能利用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从来没有一次性全部启用过。

    带着这样的想法,郭凡将30个发射台的数据全部输入服务器当中,要求服务器计算一次性的30枚火箭发射任务的轨道计算。

    好家伙,还是数据刚输入进去,计算结果就出来了!

    为了保险起见,拿到计算结果的郭凡并没有立刻通知进行发射准备,而是再次进行了的好几次运算。

    不仅的自己进行演算,还发动「深空航天」内的其他人员一块进行多次运算,一部分数据还拿到隔壁的发射基地进行演算。

    几个小时后,汇总过来的数据显示,计算结果丝毫不差,完全满足发射条件!

    这下郭凡不再迟疑,立刻下令进行发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