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虽是太监,管的却是御马监,是带兵的“壮士张”。他跟带兵的文官杨一清关系非常好。二人相互欣赏。

    是张永在正德帝面前替杨一清说了话,老杨才得以时来运转,喜升总制。

    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想要前程无量,光有大才学、真本事还不行。还得有个在关键时刻说得上关键话的人当朋友。

    不过,杨一清因张永的举荐颇受文官集团排挤。文官们鄙夷他“靠太监升迁”、“阉宦一党”。

    对于这些风言风语,杨一清倒是不以为意:我要实现安定边塞、护佑黎民的人生理想,就要谋到疆臣高位。

    你们那些内阁阁老、部院大臣不在皇上跟前帮我说话。还不许人家张公公帮我说话了?

    你们说我是阉党就说吧。我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王守仁提及杨一清。常风来了兴趣:“哦?他上了什么安边策?”

    王守仁已经背下了杨一清的安边策。他将大致内容讲给了常风。

    数千字的奏疏,归结起来其实很简单:请求朝廷拨款,在河套修建边墙、囤堡,同时兴军屯(搞大生产运动)。

    这跟弘治十二年的“守仁西北八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杨一清的按边策更加详细、具体。

    杨一清文采斐然,在策疏中将西北形势讲的明明白白。有理有据的说明了修边墙、囤堡,兴军屯的必要性。

    常风听后,感慨:“杨一清堪称小号的王越啊。真是治边能臣。可惜.”

    王守仁问:“可惜什么?”

    常风道:“可惜,这道策疏在内阁那边绝对通不过。内阁不给票拟,就算皇上想给老杨拨银子也是枉然。”

    王守仁是聪明人,立即心领神会:“是啊。杨总制是张公公举荐的人。内阁又跟八虎势同水火。”

    “唉,党争误国啊!”

    常风和王守仁小看了内阁刘、李、谢。

    内阁值房。后三君子正在讨论杨一清的安边策。

    刘健道:“别看杨一清是阉党。他的这道安边策却是老成谋国之言。”